图片直播

时间:
2014年3月3日上午10:00
地点:
科学技术部
内容: 新闻通气会由科技部办公厅吴远彬主任主持,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马燕合介绍了科技部开展大气污染与雾霾治理相关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来自清华大学的贺克斌教授、北京大学的张远航教授就国外发展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及治理经验、我国雾霾成因及应对策略等有关科学问题做了介绍。与会领导与专家一同回答了媒体的提问。
图片直播  >>     
发布会现场
办公厅吴远彬主任主持发布会
社会发展科技司马燕合司长介绍雾霾治理科技工作相关情况
清华大学贺克斌教授
北京大学张远航教授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科技网记者提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与雾霾治理。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部署,科技部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和雾霾治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工作的统筹与支持,着力推动有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为雾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2012年,科技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启动了“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点专项。2013年,科技部联合环境保护部、北京市政府启动了“首都蓝天行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建筑节能、监测预警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一)雾霾天气是内外因叠加的结果。近十年来,973计划支持取得的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雾霾主要成因是由内外因素叠加而成。内因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大气污染负荷常年在高位变化。关于PM2.5主要化学成分和来源,科学界的认识基本一致。京津冀地区PM2.5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生物质燃烧等一次排放细粒子,以及这些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经二次转化形成的细微粒子。外因是不利的气象条件频繁出现,京津冀地区地形和气象条件总体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静稳天气的发生频次远大于其他区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四季地面风速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一旦遇到静稳态天气等气象条件,污染快速累积,容易发生雾霾天气。
    (二)监测预警技术实现业务化运行。近两个五年计划,科技部支持研制了一批在线与现场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目前,工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仪器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产业化应用并出口到美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系统,普遍应用于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支撑了环境保护系统日常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工作。我国自主开发的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实现了72小时区域雾霾预警预报,2012年初中国气象台采用开展业务化预报。该系统对华北地区雾霾天气预报情况表明,有关雾霾形成机理及主要成因的研究基本符合环境污染和气象条件的实际情况。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