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日期: 2022年09月15日 15:15      
【字号:

  吕静: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国家高新区“稳增长、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我是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吕静。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这十年”国家高新区总体成就以及在稳增长保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高新区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媒体有,科技部成果与区域司副司长吴家喜先生,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先生,以及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下面先请科技部成果与区域司吴家喜先生介绍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和有关总体进展情况。

  吴家喜: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首先代表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把今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进展情况做个简要介绍。

  今年以来,科技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促进稳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了系列调研,出台政策措施,加强督促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国务院已新增批复4家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73家。今年1—7月份,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7.5万亿元,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达到27.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出口总额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总体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我们主要是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系统部署和广泛动员,加快出台高新区稳增长系列措施。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高新区稳增长保就业的系列文件,将高新区稳增长情况作为国务院对地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督查激励以及高新区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组织召开了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国家自创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和长三角国家高新区稳增长座谈会,对稳增长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部领导带队分别赴北京、天津、江苏、福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开展专题的调研,了解高新区的实际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各高新区纷纷出台稳增长措施。比如中关村制定了“1+5”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创新主体资金达17亿元;实施中小微企业房租减免政策,为相关单位和企业减免租金超100亿元。张江高新区出台缓解企业运输困难、帮助园区和企业复工复产的专项政策。深圳高新区出台助企纾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30条政策文件。

  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投资建设,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科技部积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对接,加强对高新区的统筹指导和服务,引导高新区围绕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快布局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项目,用好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更多社会投资。支持高新区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比如北京中关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持续增强高精尖产业发展动能。天津滨海高新区加快推进南港120万吨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西安高新区加快布局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硬科技产业。长沙高新区建成全国第一条全产业链碳化硅生产线。兰州高新区深化与上海张江高新区对口合作机制,加快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链的培育发展。

  三是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和高端人才集聚,增强高新区长远发展的后劲。我们把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作为高新区短期稳增长、长期强能力的重要抓手,推动更多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战略科技力量在高新区布局。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8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支持高新区依托重大基地和项目大规模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张江高新区推动各类大科学设施吸引上万人开展科研活动,开展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试点。苏州工业园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大院大所,建设了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沈阳高新区在材料等领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聚集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长沙高新区实施“千博万硕”引才工程,计划3年时间投入10亿元,引进高水平人才。

  四是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夯实高质量发展微观基础。科技部今年1月份出台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政策文件,在智能传感器等10个重点专项,拟设立60多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8月份,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等10项重点举措,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留抵退税减税等政策宣贯力度,已组织江苏、广东、湖南、陕西等地,通过电视电话会议方式向10万余家科技企业进行政策宣讲。引导高新区建立主动对接企业机制,梳理企业融资需求,推广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题债、创新积分贷等金融工具,加强精准对接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22.6万家,预计2022年年底入库数量达45万家;全国高新技术企业预计2022年年底达40万家。

  五是加强成果转移转化和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大力推动高水平创业就业。在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的基础上,组织全国高新区开展科技成果“千场路演”行动,引导各类投资机构、银行、技术交易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积极参与,推动区内科技型企业和各类投资机构深度对接。推动创业载体提质升级,落实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安排30%左右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创业使用的要求。目前,国家高新区集聚了56%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3%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同时按照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加大了科研助理岗位开发落实力度,会同教育部等6部门加强了部署动员,组织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家高新区大力推进,各类创新主体积极行动,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截至8月31日,科研助理岗吸纳17.9万人就业,其中2022届高校毕业生15万人。

  下一步,科技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推动国家高新区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要求,树立“越是逆境,越要依靠科技创新,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发展动力”的信心和决心,围绕全年发展目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服务科技企业为重点、以金融支持为保障,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快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作出更大贡献,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吕静:谢谢吴家喜先生的介绍。下面请火炬中心的李有平先生介绍“这十年”国家高新区的总体发展情况。

  李有平:谢谢主持人。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国家高新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在推进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发展建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先后20余次到国家高新区考察,要求国家高新区要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3家,较2012年增加84家,依托66家国家高新区建设23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比2012年增加20家。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高”“新”定位,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取得实质进展,持续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支撑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成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3万亿元,增长2.8倍;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10.1%增长至2021年的13.4%,提高了3.3个百分点;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GDP。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内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9倍,净利润增长超过3.4倍,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国家高新区数量从2012年的54家增长至2021年的97家。

  二是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力量。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坚持向创新要活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诞生了大量的前沿创新成果,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新力量”。国家高新区R&D经费投入十年增长了3.7倍,2021年首次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企业R&D经费投入的48.2%;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长了6.4倍,从2012年的不足2万家,增长至11.5万家。国家高新区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29.5%上升至2021年的44.0%。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在量子信息、高速铁路、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5G通信等国家战略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参与蛟龙号研制、神舟十四号发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等许多第一,均诞生在国家高新区。承担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的58家企业中超过2/3为国家高新区的企业,其中13家牵头企业有12家位于国家高新区内。

  三是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载体。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持续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国家高新区积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经济产业,不断推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中有5类占全国比重超过30%,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天津风能产业的规模分别占到了全国的17%、50%、35%和30%。涌现出华为、腾讯、宁德时代等世界一流企业,以及大疆、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等科技领军企业,诞生了超过半数的“中国生物医药百强”企业,90%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和6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和集聚了全国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是成为集聚创新创业资源的重要阵地。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持续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创造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的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成为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小雨林。国家高新区聚集了43%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56%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972家科技企业加速器,构建了完整的创业孵化链条。国家高新区集聚了9469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6759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是我国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地区。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创业孵化载体数量、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分别增长9倍和4.3倍。截至2021年年底,国家高新区集聚各类大学超过1200所,研究院所4400余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占全国数量均超过半数以上。

  五是成为吸纳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2021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人员563.6万人,是2012年的2.5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十年来,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人员占比从30.3%增长至40.9%,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从2012年的47.2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80.0万人,国家高新区企业在促进高质量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是成为开放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向开放要竞争力,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主动集聚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入融入全球创新链条,参与全球创新体系。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额占全国货物和服务出口的比重从3.2%增长至24.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高新区出口比重从49.8%增长至62.0%。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外籍常住人员4.7万人,吸纳留学归国人员21.1万人,分别是2012年的1.02倍和2.8倍。超过77%的国家高新区出台了国际化政策,积极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国家高新区设立的境外研发机构超过2200家,较2012年增长4.6倍。

  面向未来,国家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又高又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目标,聚焦“四个面向”,加快建设“五个高地”,争当新时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高新”力量。

  谢谢大家。

  吕静:谢谢李有平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经济日报:上个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请问一下《方案》出台的背景和相关的政策亮点?

  吴家喜:这个文件是8月初发的,主要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企业创新的决策部署,也是《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确定的任务,要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具体有几个层面:

  首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明确要求。《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明确了启动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第二,当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的基础支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存在障碍,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仍需完善,迫切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针对性举措,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通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企业是微观主体,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提升企业的能力,它是稳增长的微观基础,也是保就业的主力军,主要靠企业来解决,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对当前的稳增长、保就业有重要作用,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方案》主要定位为落实总书记关于企业创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策源地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施策,围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突出抓手化和可操作性,主要是聚焦两年内,今年到明年可推进落实的措施,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措施。

  这十个方面可以突出概括为五点,主要是五个方面的能力:

  1.企业创新决策能力。包括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企业家的科技咨询座谈会议制度,构建企业创新的高端智库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指南编制及项目评审中的企业专家的比例,在国家专家库中提高企业专家的比例等。

  2.突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包括制定国家鼓励企业研发的重点领域的指导目录,强化创新联合体的攻关机制,鼓励数字经济的平台企业加强硬科技创新等等。

  3.突出原创策源能力。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方向建设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用类重点专项及部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促进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4.更加突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包括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扩大企业博士后招收规模,鼓励企业吸引更多海外博士后。试点高校、院企科研人员双聘制,推广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工作的机制,推广创新积分贷、科技保险等等新型保险产品,推进科技资源和应用场景向企业开放。

  5.突出融通创新能力。主要是三个方面融通,包括产学研用,大中小企业和国内外融通创新。

  通过行动方案的实施,到2023年年底,在政策层面推动一批惠及政策落地。资源层面,促进科技成果、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在能力层面,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发源地,总体上可以推动各类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为稳增长作出贡献。这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的背景和主要的内容。

 

  光明日报:国家高新区已经从早期的52个发展到现在的173个,规模扩大了好几倍,接下来会有怎样的规划,数量会增加吗?“十四五”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发展是怎样安排的?

  李有平:谢谢你的提问,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大家特别关心的问题。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也就是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拉开了我国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序幕。国家高新区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中关村成功探索的基础上,1991年和199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建设了51家国家高新区,今年6月份国务院又批准了4家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到现在为止有173家国家高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深水区,创新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的性质和范畴发生了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国家高新区要勇担使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做出示范引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因此有必要推动国家高新区做强存量、做大增量、做优布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优化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布局,加大在中部、西部、东北以及特殊类型地区的布局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7号文”的要求,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强化优胜劣汰。即将发布的《“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

  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远景目标,国家高新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创新功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部署推动了9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汇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推动高质量创新创业,促进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强化区域协同与辐射带动,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创新治理能力等九个方面的任务,要把高新区率先建成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高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高地、制度与政策创新的改革高地等“五大高地”。谢谢。

 

  中国日报:十年来国家高新区确实交出了一份非常亮眼的成绩单,在国内外当前形势下非常不容易,请问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总结的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李有平:感谢你对国家高新区工作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科技创新的“高新区范式”愈加明显,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国家高新区,做出系列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为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高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围绕国家战略需要,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是党和国家战略布局和科学决策的集中体现。

  二是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初心。国家高新区从建设之初,就以“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为初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坚守初心使命,持续不断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新的动能和增长点。

  三是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国家高新区勇于打破思想桎梏和体制机制束缚,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全球创新发展体系,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竞争力,持续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在深化改革、开放合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四是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为路径。国家高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挖掘增长动力、开启发展空间的根本出路,积极推进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营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持续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为我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是坚持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国家高新区利用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注重发挥高校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投资机构和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作用,推动形成要素集聚、互动融通的创新生态系统。

  六是坚持以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科技新城为目标。国家高新区遵循科技创新、园区经济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努力打造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科技新城,为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现代化城市进程做出示范。谢谢!

 

  科技日报:有一个问题想问吴司长,我看到8月31号的数据,科研助理岗位吸纳了17.9万人就业,其中2022届高校毕业生15万人,比中央提出的要求增加了不少,请问我们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

  吴家喜:感谢科技日报前期持续的报道宣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任务要求,科技部会同六个部门加强部署动员。我们按照“统筹推进、强化保障、盘活挖潜、持续督导”的原则,特别是发挥了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新区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统筹部署。科技部高度重视,将落实稳增长保就业,特别是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主体作为今年的重要任务,先后9次召开会议,对科研助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调度,明确工作要求,加大推进力度。

  二是创新工作举措。明确了责任主体,部属高校、中央院所等创新主体,国家高新区以及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三个方面部署具体落实任务,发挥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基地平台依托单位的引领作用。同时利用市场化的招聘平台的作用,开辟了科研助理专栏,将各地科研助理信息集中推送,加强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同时做到挂图施工,明确任务指标和时限要求,开发数据报送系统,并建立了与教育部系统定期的数据比对机制。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关的科研助理政策文件,拓展了经费支持的范围,特别是明确了科研单位将结余资金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科研助理岗位经费可按规定从科研活动直接支出中列支。同时加强了政策宣传和支撑服务,各地出台了系列的支持政策措施。

  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产生了多重积极成效。一是直接为“稳就业”作出积极贡献。在今年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科研助理岗位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手段,推动一大批毕业生走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成为科研助理,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二是为科技管理打造专业化支撑队伍。通过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可以减轻科技人员负担,是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三是为创新主体储备青年力量。对于各类创新主体来说,开发科研助理成为加强人才储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可以成为科技人才的“蓄水池”和“后备军”。四是为完善科研助理制度积累了实践经验。推动相关部门和各地方出台系列保障激励政策,为建立健全科研助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和国家高新区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做实用好科研助理,深入总结本次工作成效,梳理各地典型做法,与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完善科研助理管理相关制度。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工作的组织力;二是强化政策保障,优化细化服务,加大激励力度,提升科研助理岗位的吸引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对接渠道,提升科研助理岗位的影响力。

 

  总台央视:今年以来,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疫情冲击情况下,国家高新区经济运行和创新发展态势是什么样?国家高新区在着力稳住经济大盘当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李有平:感谢您对国家高新区运行发展情况的关注。今年以来,国家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精准控制疫情传播,有效实施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举措,强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国民经济继续恢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的韧性不断显现。

  总体来看,今年1—7月份,173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7.5万亿元,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27.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出口总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8.6%。173家国家高新区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今年以来,国家高新区依靠科技创新,显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国家高新区工业发展保持稳健势头,为宏观经济奠定坚实基础。1—7月份,国家高新区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其中杭州、南昌、厦门、乌鲁木齐等9个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增速超过10%。南昌高新区引进中国航发商用发动机试机平台,预计今年将交付首架C919大飞机;今年上半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2%,杭州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

  二是国家高新区保持较强投资吸引力,对外经济持续保持活跃。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持续保持高位增长。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出口贸易继续保持上升,其中张江、无锡、济南、东莞等11家国家高新区同比增长超过15%,外向型经济效应明显。

  三是国家高新区企业主体保持较强活力。1—7月份,国家高新区新增企业法人市场主体55.2万家,其中7月份净增7.3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9.1万家、4.4万家,同比分别增长15.2%、10.9%。国家高新区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48家,占科创板新增上市企业的73.8%。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依然是优质企业的培育地与集聚区。

  四是国家高新区稳步推进就业保障工作,持续发挥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和集聚作用。吴司长介绍了科研助理的情况,我再补充一点情况。6月份以来,国家高新区持续组织开展“不负韶华 国聘行动”火炬专场招聘活动,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共组织1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布超过5.5万个招聘岗位,线上接收18.3万份简历,网站招聘会专区点击量超过780万次。

  今年以来,科技部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高新区的服务与指导力度,引导国家高新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勇担经济增长“稳定器”和“两稳一保”主力军,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在稳增长保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新华社:请问怎么理解高新区的“高”和“新”,“高”究竟高在哪,“新”又新在哪,新发展阶段如何凸显这两方面的优势?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区如何更好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

  吴家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发展,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要体现高新含量,不能搞粗放经营”“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高新区要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不能装进篮子都是‘菜’”。科技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新区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动高新区在又高又新上取得积极进展。

  在“高”方面:

  首先是高标准定位,国家高新区要探索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路径,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强国提供支撑,率先成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高地、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开放高地、制度与政策创新的改革高地,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是高端资源集聚,判断一个高新区是否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看有没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没有高端人才。下一步,要加快推动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优势科技力量在国家高新区布局,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的创新能级,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互动发展。

  三是高成长企业培育,高新区集聚了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建立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到世界一流企业梯度培育的路径。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使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加快培育一批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

  四是高端产业发展,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等已经初具规模,有一定的影响力,下一步要进一步推动高新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特别是要壮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更多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五是高品质创新生态营造,一方面要营造更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同时要优化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提供教育医疗设施等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使高新区成为高品质的产业社区和科教新城。

  五个“新”:

  一是新理念落实,主要是全面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新区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上走在前列。

  二是新技术策源,高新区已经成为许多重大原创成果的策源地,下一步,要建设科教资源的聚集区,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水平,产出更多具有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催生更多颠覆性技术。

  三是新业态培育,主要通过新的技术和应用场景融合互动,产生新的业态。目前,我们依托大学科技园和高新区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的试点,就是要培育未来产业,也是新业态培育的重点。

  四是新机制探索,高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先行先试的工作,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先行先试的力度,与时俱进的加强新制度供给,特别是围绕新经济、新赛道、新业态有更多的制度设计,为新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五是新格局构建,高新区要成为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战略支点,三个方面,第一是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比如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的战略方阵。第二是协同,加强东西合作,南北互动,使得高新区的协同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第三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高新区的企业链接全球创新资源,通过营造更好的国际化环境,吸引更多的全球创新资源。

 

  吕静:感谢各两位发布人的详细解答。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在高新区稳增长报道方面给予的支持,很多媒体推出了重磅文章,开辟了专栏,大家后续如果有什么采访报道的需求,可以第一时间与科技部新闻办联系,我们会竭诚为大家做好服务。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