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授朱清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日期: 2017年01月22日 10:39      
【字号:

    陕西省吴起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现象明显。2006年以后,当地基于黄土高原地形和水分条件精准造林,不但提高了人造林成活率,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今,吴起已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示范样板县,还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退耕还林森林公园。而提出这项理论体系的,正是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清科。

    朱清科是宁夏固原人,出生在黄土高原贫困山区里的他,深知水土流失给当地带来的种种危害。因此,他从小立志要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奋斗终生。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他第一志愿顺利考入北京林学院,即现在的北京林业大学,学习水土保持专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朱清科和其他专家在山西省吉县做科研调查时发现,该县地形地貌典型,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非常典型的科研试验价值。为了让这个发现得到科学数据的支撑,他们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对选定的流域开展小班调查,有的区域几十里地都荒无人烟,根本没有路可走,更谈不上交通工具了。他们硬是咬着牙,一天走上百里路去了解实地情况,全面掌握了第一手数据,为后来几十年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为了让吉县站的成功得到更大的辐射,朱清科又投入到了陕西省吴起县的调查工作中。在全县37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朱清科背着沉重的调查仪器,带领学生翻山越岭,走遍吴起县各个乡镇。那个夏天,他的脖子被晒脱了两层皮,胳膊上的皮肤也晒成了对阳光敏感的肤质。通过建立10公里网格点的方法,朱清科找到了39个小流域。

    当地有个说法,如果有人问哪里的路通不通,就得问朱教授,因为“他一个外地人比本地人还熟悉地形”。用朱清科的话说:“本来就是农民,一到山里面就兴奋的不得了,现在60岁了,和同学们上了山,他们未必比我走得快!”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很大”,几十年来,朱清科除了学校工作,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奉献给了科研基地。在他的日历里,没有什么五一、十一,只要有空,就去野外试验基地。朱清科告诉记者,他除了做好科研,另外一项大事就是把学生培养好,希望自己是个合格的领路人,教学生们做调查,整理数据,传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