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稀有金属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基地
日期: 2005年11月15日 16:06      
【字号:

    “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西部稀有金属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基地”自2001年开始建设以来,国家拨款500万元,实际投资达到6900万元。几年来,基地不但发展成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的亮点,而且推动了陕西成为我国低温超导材料的生产中心。

    一、基地的建设特点

    1.以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化发展。基地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技术、人才优势,选择与产业化相关的4个重点技术和产品工艺进行攻关。重点进行超导材料、钛合金材料、难熔金属材料、金属复合材料及微孔材料等稀有金属新材料关键领域的研究开发,建立稀有金属新材料的质量保证体系。

    2.加强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基地依据“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稳定培养现有人才和吸引招聘优秀人才相结合”、“技术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讲学和工作的同时,选派8名优秀人才分赴法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培训。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的同时,与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高学历人才、技术与管理兼备的复合人才。实行管理、技术入股的形式,采取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机制,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3.建立以产学研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基地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创新源泉,以企业为服务对象,以科研成果的转化、中试和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良性循环的持续创新机制。已先后和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西部金属材料公司、西部超导公司、西部钛业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意向。

    二、基地的建设成果

    1.形成了中国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的创新高地。自建设实施以来,基地共申请专利9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项,形成专有技术6项,发表论文33篇,开发新产品6项。基地在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的基础上,还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德国汉堡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大学等一批国外的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基地的成果转化和再创新提供了成果来源和技术支撑,也为基地的中试和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实施平台。已经形成了设备先进、人才聚集、环境优良、技术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创新高地,成为了我国最有实力的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稀有金属材料创新源之一。

    2.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通过重点攻关,基地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使主要产品的加工精度、纯度及力学性能达到了国家军用标准和国外同类产品标准,并大大改善了工艺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如:研发出在常规条件下(空气中)进行大规格铌钛线材包套封焊的专有技术,其制备出的铌钛线材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采购标准;优化了改进难熔金属的传统锭坯制备技术,优化了交叉轧制、加工润滑技术和表面技术,开发的CT机用高精度钨片通过了美国GE公司的质量认证;自主研发的超导材料替代了进口,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3.加强了技术扩散,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基地2004年实现产值4.8亿元,利税1.1亿元,出口创汇380万美元,实现技术成果转让收入4870万元。同时在基地的带动下,在西安、宝鸡等地区已经形成一个由60余家民营、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年产值达20亿元人民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