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指南解读
日期: 2016年02月26日 10:11      
【字号: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储富祥指出。
  在储富祥看来,当前,林业发展面临四大问题:一是木材安全。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对外依存度接近50%。实施天然林全面保护后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人工林面积10亿多亩,居世界第一位,但生产力不到世界平均50%;二是生态安全。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1.63%。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服务功能不强;三是绿色发展。2014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4万亿元,但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四是山区经济发展。林业已成为山区财政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林业资源利用过程粗放、深加工程度不足。加强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水平,对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储富祥认为,专项以速生用材、珍贵用材、工业原料等人工林树种为对象,按照全产业链整体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思路,开展资源产量和质量形成机理研究、资源培育和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目标是实现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资源加工劳动生产率提高50%。
  储富祥介绍说,围绕总体目标,专项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共设计14项重点任务。综合考虑“基础研究先行、优先启动长周期林木培育类项目、兼顾全产业链生产环节共性关键技术、适当关注各类项目间平衡”等因素,2016年首批启动9个项目:
  基础研究:重点部署林木次生生长的分子调控和环境胁迫机制、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2个项目,旨在阐明人工林产量和质量形成机理,解决林业资源培育和高效加工的基础理论问题,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源头支撑。
  关键技术创新:选择我国人工林面积最大、生产木材最多的杉木、杨树、桉树三个速生树种,及研究基础较好的南方珍贵用材树种,部署4个项目,重点突破种苗繁育、高效栽培以及可持续经营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人工林木材供给能力。部署木材工业节能降耗与生产安全控制技术、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2个项目,着力构建资源节约、能耗降低、产品环保、生产安全的木材高效加工技术创新链,解决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率低、深加工程度不高等问题。
集成示范:部署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1个项目,在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竹资源主要分布区,开展竹苗规模化扩繁、竹林高效培育、竹质工程材料连续化生产等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
  据了解,项目实施周期为2016年-2020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