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培养“永远不走的科技特派员”
日期: 2009年11月02日 10:43      
【字号:

     在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已经遍布1279个乡镇,他们不仅为当地农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还被当地农民誉为“永远不走的科技特派员”。
    统计显示,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科技特派员在浙江省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381项,帮助农业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186家,培育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32家,创办利益共同体502家,创建科技示范基地106万亩,建立科技示范大户4万多户,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2003年6月,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研究员俞旭平来到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在这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如今,俞旭平在枫树岭镇已经呆了整整6年,尽管经常与妻儿分隔两地,但他从未有过放弃当科技特派员的想法。他说:“只要农民需要我,我一定会继续在农村做好科技帮扶工作。”在浙江像俞旭平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有很多,他们并非“不想家”,但是他们更把自己帮扶的地方当成了家。
    经过6年的努力,浙江省已基本形成了“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种养大户+农户”4种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主要运行模式,科技特派员深深扎根在浙江省的各个村镇。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邱飞章指出,合理的分配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措施是鼓励科技特派员长期留在农村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从2003年至今,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14个科技特派员工作政策文件,各派出单位和该省各市、县(市、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同时,为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建功立业,浙江省还明确规定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间,其行政关系、职务、待遇等保持不变,工资、奖金、福利从优,对科技特派员实行人身保险;鼓励各级科技特派员领办科技企业,组建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技术入股或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应得利益。
    为了加强对有机茶、食用菌、高山蔬菜、奶业等六大产业的科技攻关,浙江省武义县把15名科技特派员组织起来,建立了6个课题组进行科技攻关,效果十分明显。其中,浙江大学选派到武义县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半年多时间就组织实施了14个科技项目,为企业开发出智能化全自动切割生产线,实现全自动切割功能,原来需要8人操作的生产工序,现在只需要一人操作,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3倍。
    邱飞章表示,以科技项目为载体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能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团队服务机制。科技特派员在为一个乡镇服务的同时,也能帮助其他乡镇解决同类技术问题。为了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浙江省、市、县各级财政都设立了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专项资金。浙江省科技厅、财政厅和省农办还联合出台了《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浙江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达2.5亿元。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支持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6年累计投入农业科技贷款6.8亿元,有力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邱飞章表示,浙江省今后仍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长效机制,从5个方面重点推进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设。首先,进一步创新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6个工作机制和独资创业型、技术入股型、技术服务型等6种运行模式;其次,释放科技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第三,强化农业企业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四,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第五,创建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环境,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
(浙江省科技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