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凸显民生理念 支撑跨越发展--我国科技援疆工作综述
日期: 2010年09月01日 14:04      
【字号:

    作为对口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援疆长期以来在援疆工作的整体部署中发挥着重要支撑。8月31日至9月1日,第三次全国科技援疆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举行。这标志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国科技援疆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记者在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访时,处处感受到科技给新疆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农牧业现代化:科技使农牧民的腰包鼓起来

    什么时候,咱新疆的庄稼树木能有水喝?什么时候,咱老百姓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强紫外线下耕种?什么时候,咱农牧民的腰包能“扎扎实实”地鼓起来?

    这曾经是无数新疆人民的渴望。科技的伟力把它们一一变成现实。

    30日,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工番茄机械化高产攻关示范区,往年人头攒动的采摘场景不复存在。面积5000亩的连片番茄地里,只有三台采摘机在工作--通过颜色识别,鲜红的番茄被自动选中,滑入随行的卡车车厢。

    “一台350L型采收机日采收200吨,相当于300个劳动力。而且机摘番茄杂质少,霉菌含量低,原料品质大大提高。”示范区负责人孙祥说,在农业园区的科技指导和帮扶下,示范区采用驱动耙精细整地,机械开沟起垄、铺膜、移栽和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亩产8000公斤的高产攻关目标指日可待。

    园区高新农业发展局副局长杜晓东介绍,新疆农牧业发展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尽管铺滴灌带每亩成本有100多块,但它提高了产量和番茄品质,所以受到群众欢迎。新疆番茄年均种植面积约100万亩,是我国最大的加工番茄种植区域,番茄酱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随着这一“红色产业”的壮大,大型番茄加工企业通过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形成规模庞大的番茄生产基地,使大面积机械采摘成为可能。

    “一家一户种植成本高,收益低,运用高新技术,搞现代化,是农牧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杜晓东说。

    番茄连片机械化采收只是农牧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多年来,科技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决策,围绕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科技援疆集中实施了以棉花科技攻关项目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加快了新疆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东中西协调:对接“造血”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在新疆上海科技合作基地大楼9层的一间办公室里,3个不同民族、29岁“大男孩”经营着叫做“新疆兄弟联盟”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已初具规模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把生意做到了中亚东欧20多个国家,在业内赢得了个响亮的名字--“中俄阿里巴巴”。

    “这离不开合作基地创业孵化的帮助。”公司总经理、回族小伙赛金虎说,现在新疆大学生创业的机遇太好了。2007年公司成立初期,合作基地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办公家具以及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并在企业管理、市场定位、项目咨询等免费服务。

    “当时我们只有一个好主意--通过互联网帮助国内企业在中亚东欧获取订单,除此之外啥也没有。我们没想到大学时候的创业梦想这么快就实现了。”国际业务总监、汉族小伙陈龙仁说。

    基地负责人王旗告诉记者,基地不断开拓东西部经济与技术合作交流的渠道,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先进技术、科技成果、项目引进到新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紧密结合,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帮助和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新疆上海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于2005年,是全国首家东西部合作共建的科技孵化基地。经过5年发展,孵化面积达到8200平方米,入驻企业已达65家,为在孵企业争取国家、自治区及市科技计划项目扶持资金1234万元。

    像“新疆兄弟联盟”这样得益于东西部科技合作,引进东部创业孵化器成熟管理模式并获得成功的年轻企业有很多。随着科技援疆全面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和智力援疆越来越受重视,科技的“造血”功能不断强化,以科技为支撑的新疆自我发展能力稳步增强。

跨越式发展:资金人才创新机制缺一不可

    在全国科技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风能利用、新材料、生物制药、煤与石油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促进了优势资源转化,形成了一批有新疆特色的产品产业,造就了“特变电工”“金风科技”“众和铝业”等国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

    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生产电解铝的乌鲁木齐铝厂。“十五”初期,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放式经营使企业濒临破产。2003年,在科技部和自治区有力支持下,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众和实现了小电厂向电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的“华丽转身”。

    如今,众和已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高纯铝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电子铝箔研发和生产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利税3亿多元。“富”而思源,众和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先后承担六项国家“863”计划,两项火炬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

    众和“起死回生”的生动案例表明,要支撑新疆跨越式发展,在科技援疆的“举国体制”中,充沛资金、优秀人才、创新机制等要素缺一不可。

    “十一五”以来,新疆(含兵团)共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千余个,安排经费9亿多元,是“十五”期间经费总和的2。3倍。2000年以来,通过科技援疆共支持新疆开展科技合作项目938项,投资总额170多亿元。在全国科技力量的支持下,新疆科研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研发能力明显提高,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显着增强。

    如何聚集全国科技资源,加快新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必须建立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从政府组织协调到市场机制运作,从部区工作会商会议举行到成立西北地区科技合作委员会,再到建立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科技援疆机制一直在创新。紧扣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推动内地科技优势同新疆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相结合已成共识。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援疆促进了新疆发展观念的变化,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新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早在2000年,全国科技界就拉开了科技援疆工作序幕。特别是2007年以来,科技部已组织两次全国科技援疆工作会议,为全国科技系统协力援疆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新疆座谈会的召开,赋予科技援疆更高要求。随着第三次全国科技援疆工作会议召开,科技援疆工作将全面提速深入开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