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安徽省委书记 郭金龙)
日期: 2006年08月10日 10:12      
【字号:

    今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系全局、引领未来的大会,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为全党全国做好科技工作、推进自主创新指明了方向。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安徽的实际,必须坚持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推进跨越式发展。
  第一,建设创新型安徽,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我省响应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号召,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崛起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
  第二,建设创新型安徽,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我省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化水平低,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使得我们到“十一五”末,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面临着比全国更大的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重视依靠科技支撑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第三,建设创新型安徽,是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释放创新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我省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拥有一批“国”字号大学、大院大所,合肥是全国大科学工程密集的地区,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以建设创新型安徽为动力,充分激发创新创造的潜能,就会形成强大的科技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建设创新型安徽,要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努力到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科技综合实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要着力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要着力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尽快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充分利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科技园区建设,早日把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成全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把各类科技园区努力建设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示范区。
  二要着力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和集团的骨干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积极支持在皖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点试验室建设,支持省院、省部共建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支持省属大学的重点学科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基地。
  三要着力在营造创新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以省内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市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建设知识创新平台。加强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系列化和配套化水平。整合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信息和资源共享,为科技活动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深化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统筹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从科研立项、经费支持到评价体系都要向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倾斜。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克服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突出对创新成果所取得的实效进行奖励,以充分调动好、发挥好和保护好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确立科技政策在公共政策中的优先地位,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实施扶持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实施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不断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面向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机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营造促进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
  四要着力在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上取得新突破。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拔尖人才、领军人物,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制度,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和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分配、产权、社会价值激励等方式,积极推动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重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进而带动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