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现代科技,共享工程丰富了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
日期: 2012年06月21日 09:47      
【字号:

借助现代科技,共享工程丰富了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

流动舞台车将演出送到基层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文化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快速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文化科技部门紧紧抓住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科技自觉,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工作在观念、体制、研发、创新等方面都实现了大提升。
  观念:从“手段”到“引擎”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虽说文化和科技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之间密不可分,然而,在之前的一段漫长时期,艺术与科技是“两张皮”。除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这些本身依托科技而出现的行业,不少传统艺术从业者对科技始终保持着一种间离的状态,不仅对科技知识不熟悉,而且对科技手段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持一种高度警惕的态度。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科技问题。“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文化科技工作有了较大发展,文化部成立了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各地也陆续成立了许多舞台科研机构,全国出现了一个文化科技研发的小高潮。”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俞健是舞台科技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对记者回忆起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一段交往。当年,钱老不仅对他们的科研项目进行了指点,还就科技发展对艺术业态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做出了前瞻性的分析。
  不过,真正像钱老那样,对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有着深刻洞见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一时期的文化行业,尽管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在观念理念上仍多有保留。一种为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科技仅仅是服务于艺术创作的“手段”。
  在此后的科技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中,文化科技工作受到了较大影响。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这样的状况则有了根本改变。中央精准把握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就文化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的指示精神,要求“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是把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出“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文化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就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做出了全面规划。
  这是对文化和科技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科技不再局限于一种“服务手段”,它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的创造力、表现力和传播力,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公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影响文化发展业态,影响文化竞争的整体格局。“在现代科技因素的影响下,现有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传统文化业态划分方法,恐怕都需要进行调整。”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姜念云博士对记者说。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正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体制:构建开放协作、有利于融合的新体制机制
  在传统的条块分割的体制下,文化科技工作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运转。文化行业的科技需求,主要由系统内的科研机构来满足。
  而事实上,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仅文化科技管理部门的经费被大幅削减,多数按照原有体制运行的文化科技研发机构,也受到了冲击。这样的一种管理运行模式,不仅无法满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日益高涨的科技需求,也无法适应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十七大以来,文化部党组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小文化”向“大文化”、由“管脚下”向“管天下”的转变。对于文化科技管理部门来说,以开放的理念,探索有利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制度,不仅是建构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也是实现文化科技创新工作新突破的需要。
  在经过大量细致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7月,科学技术部、文化部部际工作会商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和文化部部长蔡武共同签订了工作会商议定书。会议提出了包括联合研究、制定并发布《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2011-2015)》,联合认定“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优先启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文艺演出网络化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支持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新型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并优先在国家科技与文化联合行动中安排相关项目;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研究方向并给予重点支持等11项具体举措。这个工作会商机制为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有效集成融合发展的优势资源、全面构建融合发展的创新体系、扎实推进融合发展的专项行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文化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合作也广泛展开,并形成了开放协作的制度。2010年,文化科技部门与产业司、财务司在提升计划中划拨专项经费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建设”,研制文化部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标准;2011年,与政策法规司合作开展“国家文化宏观决策支撑系统研究及应用”,建立国家文化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基础数据库,研发国家文化宏观决策支持系统;与外联局开展“分布式的中国文化对外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平台的研究及示范”,构建全球视野、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内外互联互通的统一文化信息传播与服务平台。
  这些制度性的安排,既顺应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也为构建开放协作、有利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保证。
  研发:整合资源,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文化科技工作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资源分散、人才匮乏、经费不足、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到文化科技研发的整体水平,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转化。
  针对这些问题,十七大以来,文化科技部门有意识地加强基础调研,并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科技项目的研发质量。为了分析和整合文化行业需求,近两年,文化科技部门先后组织我国文化行业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全国剧场建设与管理重大问题调研、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工艺创意及工艺科技创新调研和2011年文化部直属单位科技需求调研等专题研究,召开文化与科技融合专题研讨会、演艺文化的科技支撑与本体开拓经验交流会等专家座谈会,为更加合理地整合和配置科研资源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则是加强了对文化创新工作的组织引导和顶层设计,采取先行向社会征集选题建议,经专家论证整合设计后,再组织项目申报的方式进行,不仅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保证了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创新:部地合作,实现由点而面的创新局面
  文化创新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为了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参与文化创新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在政策配套、项目管理和成果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从2011年开始,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项目申报与管理确立了“依靠基层,支持共建”的原则。根据实施方案,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按承担主体的不同,分为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两类。其中,涉及文化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当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成熟的基础条件以及广阔培育前景的项目列为重点项目,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参与实施。
  从2011年和2012年项目申报的情况来看,“部地共建”的思路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认同。其中,2011年参与申报的项目中,共有27个项目联合当地政府共同申报,最终立项的12个项目中,由地方政府共建的重点项目占到了2/3;2012年立项的项目中,重点项目占到了1/2。这体现了各级政府参与文化创新的极大热情和迫切需求,实现了文化创新由点向面的飞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