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个创新源泉书写财富传奇: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进行曲(下)
日期: 2005年08月29日 15:52      
【字号:

    6月23日,德国莱茵总公司向重庆海扶(HIFU)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颁发了CE认证证书,这意味着素以对工业产品要求苛刻著称的欧盟市场,终于向我国原创的大型医疗设备打开了准入大门。实现在欧盟市场自由流通的零的突破,是我国在超声治疗设备这一新兴领域,引领核心技术之先,在占领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市场后,取得的从技术到市场的又一次全面胜利。
  
    这是绽放在国家高新区内的又一朵自主创新之花。在国家高新区,类似这样“世界第一”的成果不胜枚举:
  
    中星微电子公司自主开发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以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份额的业绩,荣获了国家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世界上第一台SP30超级程控交换机诞生在西安高新区;
  
    大唐电信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被国际电联确定为三大国际标准之一;
  
    纽约的资本市场上有了中国的高科技板块。在原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把持的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家高新区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携带着经验、体会、成果和接受新使命的激情,8月25日,国家高新区的建设者们在北京聆听了“自主创新”进入全面提升期的动员令。
  
    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形成的自主发展力量,使国家高新区生命之树长青
  
    2004年8月,科技部就明确提出了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明确自主创新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
  
    这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对国家高新区的要求,是对如何提升“自主创新”内涵和目标的布局,为贯彻温家宝总理“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要以推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指示精神做好基础准备。如果说创业初期主要是环境营造和政策建设、以“形”取胜的话,那么,“二次创业”则重在加强“自主创新”这个“魂”——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形成的自主发展的力量,它是国家高新区生命力之根本和核心。
  
    朗科公司关于闪存盘的全球基础性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在计算机领域20年来发明专利的空白,由此开辟了一个新产业,仅用两年时间就使销售收入从“零”跃升到“亿”。已成为全球移动存储及无线数据领域领导厂商的朗科由衷地感谢国家高新区,为其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营造了激发创新灵感的氛围和环境。
  
    企业是创新的最终目标,决定了企业是国家高新区内至高无上的主角、主人、主体;园区是平台、土壤、环境。尽可能地给相对比较多的企业提供发展的舞台和空间,尽可能好地孵化培育有发展潜质的企业,让它们在成长竞争过程中不断地优胜劣汰,发展壮大,是国家高新区过去的成功经验,未来的职责和使命。
  
    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内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3073项,超过70%的产品和技术来源于企业自身。
  
    中关村的几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都由企业获得。
  
    2003年深圳高新区研发经费投入23.09亿元,其中86.5%来自企业。
  
    而且不仅仅是专利和研发。西安高新区每天至少有1项科研成果变为产品进入市场;深圳高新区绝大多数成果在区内实现产业化。2003年技工贸总收入为833亿元,其中产品销售收入813.1亿元,占97.61%。
  
    国家专利局一位领导曾这样评价说,国家高新区很多发明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发明了什么,关键在于发明的主体是企业,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
  
    成为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区,才能承担起“服务平台”、“前沿阵地”的新使命
  
    小企业发展早期死亡率高达2/3,导致望而却步者多;在国家高新区内,因有提高抗风险能力的服务和环境,仍尝试者踊跃,仅西安就平均每天新成立3.7个企业。在这些创业者中,虽然大多数都壮志难酬,追求梦想的无畏者仍络绎不绝。
  
    国家高新区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先驱,用市场这根魔杖激活了创业者的斗志。铁面无私的市场法则,决定了你必须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容失败,即使失败,也只能是成功的铺垫和前奏曲。这使自主创新对创业者们有了生命攸关的意义,创新者活,守旧者死,生存的压力使他们没有第二个选择。
  
    有关经济学理论认为,创新常常是在集聚中产生的,是在比较、碰撞中迸发的。国家高新区正是这样,在市场这个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的作用下,通过价值链而不是政府行为,把企业串在一起,形成竞争者、合作者互相推动的局面,在百家争鸣中,催开百花齐放。不仅有像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相继诞生,华为、中兴、海尔等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骨干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领军角色,还孕育了数万家像重庆海扶这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是产业技术进步的原生力量和前锋:我国65%的专利由小企业创造,80%的新产品由小企业贡献。有些企业眼下虽小,未来却很可能生成千钧之力。尤其是当自主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的作用还未体现出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并不多,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还有待解决时,其答案很可能就在这些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里。国家高新区从1999年开始参与“科技兴贸”计划,年出口额从当年的79.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823.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从4%上升到13.8%,成为近年来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最显著的拉动力量之一。谁能说中间没有中小企业贡献的份额?!
  
    53个国家高新区,就这样吸引和连动起近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和72.6万名科技人员,其中硕士超过10万人,博士超过2万人。区内的18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仅2004年就吸引了1.6万多名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国家高新区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创新创业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的历史使命,也当然地赋予给国家高新区。
  
    以国际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发展,国家高新区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领受新使命时,国家高新区人非常清醒,温家宝总理对“二次创业”给了很好的定位,但具体制度、环境设计,软系统构建等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摸索。例如如何更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利用率,形成竞争力更强的联合体。虽然国家高新区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产出了全国4%以上的GDP,成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的典范,但土地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国家高新区发展空间的现实不容回避。深圳被逼出来了,用种高产田的办法,实现了最高的单位年产值———每平方米3万元,以占全市0.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6.7%的工业总产值、31.6%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22.6%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还有厦门的火炬高新区,也是以仅占全市1‰的土地和2.9%的能耗,创造出了全市27%的总产值。如何将这些经验推而广之?如何建立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企业经过不断的优胜劣汰,已走向成熟,现在已陆续选择把所有资源集中在核心能力建设方面。根据核心能力选择自己的位置,回避别人的优势锋芒,进行错位竞争。那么各个国家高新区如何在自身建设上,挖掘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增长极,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还有孵化器,从1988年我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诞生,到至今仍把根须深扎在国家高新区这块适宜的土壤里,迅速发展成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的,为创业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如何进一步整合、放大功能,为高新技术成果创造更好的孵化条件和环境?
  
    在领受新使命的时候,在用国际标准来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国际眼光来审视自己发展的这一刻,国家高新区人深感过去所做的一切仅仅只是起步而已,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那是鞭策,各相关部委和地方党政的支持那是期盼。虽然压力很大,但筋骨已经强健,他们盼望着挑战,国家高新区已能替区域经济和国家建设做几件大事。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