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勇于创新(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陈宜瑜
日期: 2004年08月18日 08:01      
【字号: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小平同志便是这样的伟大人物。历史选择了他,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复兴之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特别重视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他不仅开启了中国科学的春天,而且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指引中国科学不断走向繁荣和发展。

   一、成立科学基金会是小平同志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这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命题。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和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创造出的社会财富,超过了此前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强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早在1975年9月26日,他就敏锐地指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1977年他又再次强调:“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因此,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深刻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正是这“两个正确认识”一扫笼罩在中国科学上空的凝重阴霾,奏响了科学春天的序曲,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创新激情。

    科学要发展,体制是保障。建立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是小平同志一直关心的问题。他曾指出:“怎样科学地组织管理和领导好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事业,我们面前还有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不改变这种情况,就很难取得大的成就,就不会有主动权。”1981年5月13日,小平同志出席了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认真听取了科学家关于发展中国科学的建议。在这次大会上,89位中科院学部委员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寄振兴中华之豪情,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从此,科学基金制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战略体制,在中华大地开始了探索和实践的历程。

    小平同志对于科学基金制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高瞻远瞩地看到了科学基金制对于支持国家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他格外关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逐步实行科学基金制”,“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科学技术基金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国家正在紧缩编制,精简机构,对成立一个新的机构,慎之又慎,必须从全局来考虑。在这个关键时刻,小平同志于1985年7月16日在会见李政道教授时明确指出:“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家都会赞成,不会反对。应该这样办。这是个新事物,办起来再说,取得经验。”短短的话语折射出一代伟人高屋建瓴的睿智以及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领导艺术,凝聚着小平同志对科学基金事业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她的诞生得到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衷心赞成,因为这是党和政府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发展我国基础研究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经费由计划管理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机制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党和政府尊重和保护科学家创新精神,推进民主管理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里程碑!

  二、认真贯彻小平同志的科技战略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

    科学基金制是中国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产物,是一个新生事物。小平同志关于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决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学基金工作者勇于探索和改革进取的精神,坚定了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事业的信心。在自然科学基金会近20年的实践中,5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作为工作指针,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

    (一)贯彻科研要走在前面的战略思想,牢牢把握支持基础研究的方向,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创新的良好环境。

    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他说:“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工作实践中,深入学习和贯彻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支持基础研究的方向,按照基础研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大力推进创新环境建设,保护和激励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为科技工作者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结合点上大胆探索与开拓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适应学科不断综合又不断分化的特点,建立以面上、重点、重大项目为基本层次,一系列专项基金相互配合衔接的项目资助格局;重视支持和培育那些探索性较强、风险性较大的研究项目;针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的特点,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于进展良好的项目给予了连续资助;试点实施重大研究计划,以战略导向整合三个层次的项目,以关键科学问题带动不同学科的实质性交叉,以开放的学术交流推动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为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构建了良好平台。

    18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运用国家投入的约130亿元资金,资助了约7万个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了大批处于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取得一批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成果,一些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不少科学基金项目成为“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先导。科学基金正在发挥我国科技创新源头的作用。

    (二)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建设创新人才不断涌流的机制。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人才战略思想的核心。他曾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要创造出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培养。他说:“我们还要在努力提高现有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同时,大力培养新的科学技术人才。”“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进入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又再次指出:“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这条路还没有开出来,各行各业,包括企业,都要解决这个问题。”

    自然科学基金会始终把贯彻小平同志关于人才工作的思想作为科学基金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基金会成立伊始,就针对我国当时科技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设立了面向35周岁以下科研工作者的青年科学基金,迄今已有万余名青年科技人员得到资助。1992年又设立了旨在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基金”;1994年适时向国务院提出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建议并得到批准。这项基金的宗旨是支持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立志在国内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并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冲击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10年来,累计资助了1174人。1998年起设立的海外和香港、澳门青年合作研究基金,积极开辟海外人才资源,吸引海外优秀青年学者与国内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新世纪伊始,又实施了资助创新研究群体的工作,4年来共资助创新研究群体76个,在“科学问题、人才、团队”相结合的资助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支持创新研究群体是科学基金凝聚和培育优秀人才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必将为我国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突击队”做出积极贡献。

    科学基金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不断完善人才脱颖而出、大批涌现的制度与环境。通过竞争机制,科学基金持续稳定地支持大约6万人从事基础研究工作,为稳定和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基础研究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按照基地建设与项目支持并举,团队建设与个体培养并举,开发海内外人才资源并举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由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模式构成的科学基金人才培养资助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