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EC科学节看中外青年差异
日期: 2004年08月12日 10:04      
【字号:

    APEC青年科学节属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合作项目,以增强亚太地区青年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理解,促进青年之间的科技交流。对于所有的与会者,此次在北京召开的APEC青年科学节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它促使青少年、科学工作者、教育者发现了中外青少年的不少差异。

    一位科普工作者说:“当我们找到这些差异,我们就比过去更加了解我们的青少年,了解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科普工作,也更加接近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进步。”

    对于很多国外的中学生来讲,进入大学实验室完成自己长达两三年的课题,和国家顶级的科研人员一起工作,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而这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记者在科学节上遇到了一位17岁的美国高中生。他说,上高一的时候他看见一本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内容是有关制造纳米材料。他很感兴趣,于是按照文章最后的作者电子邮箱地址,给这位大学教授写信,希望能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没过多久,他收到大学教授的通知,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大学的实验室,在纳米技术方面做了一项长达一年半的研究,并将实验成果带到了本次科学青年节上。

    能够在中学时期就进入大学实验室的学生不仅有美国学生,新加坡的教育体制也鼓励中学生参与大学研究中来。记者在会场遇到了新加坡女孩陈伊玲,她就读于新加坡莱佛士初级学院。从14岁开始,她就由老师推荐,进入新加坡的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学院,开始科研项目。今年6月起,她开始一项新的研究项目,设计一种新的注射人体的方法,增强注射剂的效果。新加坡有好几项针对青少年的科学研究计划,帮助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中国台北女孩朱育莹对记者说,她所就读的班级是“数理资优班”,在这种班级,中学老师有责任为你推荐和联系大学教授,帮助你进入一项科学研究。她带到此次青年科学节上的研究课题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晶体。

    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内地的一些中学生也有了这样的机会。科学节上一位沈阳的女孩对记者说,她就读的东北育才学校,就和当地的金属研究所搞合作,她每周都会去研究所,用那些最先进的设备,和顶级的科研工作者切磋。她这次带来的作品就是专业性很强的研究成果,碳纳米管平板显示器。这项发明令新加坡女孩陈伊玲非常佩服。

    中国孩子对于科研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小发明、小创造,这与国外青少年注重科学研究完全不同。从农展馆的科普展览上人们不难发现,中国孩子的发明主要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炒菜的铲子、门上的猫眼、捕鼠器等等。在实验的方法上,大多数中国孩子采用的是发明或改进一样物品,以发明出成果为主要目标。一位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的北京中学生说,我的印象里“科研”就是发明创造。看了国外孩子的作品,才觉得自己见到了真正的科研!

    国外的孩子与我们不同,他们注重整个实验过程,每一次实验都有详细的实验记录,实验假设、结论等等步骤,最后撰写一篇科学论文,附上参考文献,科学研究的味道非常浓厚。比如,一位美国学生对三种牙膏进行了一次长达一年的研究,它要通过分析找出哪种牙膏对牙齿的保护最好。他不仅对每一步实验做了详细记录,还做了很多数据分析,实验笔记长达四五十页。

    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先生说,“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看谁能体现独创性和科学性。

    王馆长介绍,国外提供的科学展示偏重于科学的前沿领域,水平很高,例如纳米、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等,研究的理论比较深。而我们的孩子做的小发明、小创造,可以体现出他们的动手能力,但高科技含量不大。小发明、小创造与科学研究相比,并不属于同一个层次,但是不是发明创造就天然地劣于科学研究呢?“显然不是这样的,”王渝生分析道,“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在这其中独创性与科学性的体现。电灯、电话的发明是发明,霍金的黑洞理论是理论发现,它们都很重大,因为它们本身都体现了极大的独创性和科学性。

    “并不是让我们的孩子摒弃发明创造,而是要提高他们发明创造中的高科技水平与独创意识。而不是停留在小发明、小创造上。”

    对于中外学生科研的区别,学生们从自己的学习环境上也在找原因。

    沈阳东北育才中学高二年级的王贺说:“这些小发明与国外的研究深度确实差很多,但是我觉得,这和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是符合的,现在最重要的,不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大家做的小发明,确实能起这方面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很花费时间的。我们课业那么紧张,中高考压得那么紧迫,根本没有时间去做科学研究。”科学节上一位服务的中学生志愿者这样分析。

    此外,很多参加会议的孩子反映,对于那些高尖端的技术,平时很难接触得到,老师讲得很少。而那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学的实验室、学识高深的教授,更是没有机会接触。

    科学节上不少人惊叹于美国中学生在团体中的领导能力与合作精神。美国科学促进会代表对此作出了解释。

    对于美国孩子的领导力,中国学生也是感受非常深刻。一位中国学生说,美国孩子每当提出一个建议,就像提出一个论点,他们会立刻用几个论据来论证它,别人就会觉得他们特别值得信任。

    为什么美国中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会如此自信、自如,敢于领导别人又不缺乏合作精神。此次科学节美国代表团团长、美国科学促进会代表Yolanda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美国有一种对所有年龄孩子都适用的教学方法“Inquiry Based Science”(以科学为基础的询问),它鼓励孩子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就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提出问题,进行全面的实验、分析,找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被鼓励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尤兰达(Yolanda)女士说,美国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接受这种训练,到了中学时期,他们普遍都会非常善于表达,并有领导才能。


(北京科技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