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亟待建立社会科普体系
日期: 2004年08月12日 09:57      
【字号:

   “我国还没形成一个科普社会体系,像美国,学校、大学、研究机构形成一个大的体系,学生可以到重点实验室做实验,能得到专家的支持,而我国缺乏这个体系保障。”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翟立原认为,要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整合科学教育资源。

  美国学生TheodoreLabuza通过研究在不同湿度、温度下小甜饼由脆到软的转变,提出了食品保鲜的新理念,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当得知他的研究是在大学实验室完成的,引来国内许多孩子羡慕的目光。

  “美国中小学生都有机会申请项目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美国代表团团长约兰德·乔治说。据介绍,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支持青少年的创新想法。像美国西屋人才选拔赛,就是专门针对美国学生的,由政府提供研究经费资助,到大学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做研究。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年了,当年的青少年获奖者当中,已经有三到四人获得诺贝尔奖。

  “我们在培养机制、科研资助上与美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美国是整体水平很高,而我国只是个别水平不错,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对于西部偏远地区这个差距就更大了。”翟立原说。

  来自西藏的学生旦增多吉兴奋地说:“他们太棒了,真是大开眼界。”他的带队老师告诉记者孩子的感触来自于科普投入的不平衡,西藏的孩子大多数不具备科普活动的条件,而科学研究的创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时接触的环境和科普教师的水平。

  此外,教育师资匮乏也令人堪忧。来自科普教育一线的广东老师杨计明说,我国目前根本没有科普教师这个职称,多是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太少,对科学前沿不了解,难以指导学生做深入研究。”北京八中物理实验室教师周桂荣说。

  “增强青少年科学兴趣,需要提供一个环境,让所有的孩子有发展创新的机会。”翟立原说这需要政府、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建立一个完备的社会科普体系。(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