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部门户 > 查询服务 > 科技奖励查询 > 2005
200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
日期: 2006年04月21日 10:52      
【字号:

 

姓  名

国 籍

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 (Wolf-Dieter Dudenhausen)

  国

艾菲特·雅可布森 (Evert Jacobsen)

  兰

蒲慕明 (Mu ming Poo)

  国

内维尔·阿格纽 (Neville Agnew)

  国

戴伟 (David G.Evans)

 英  国 

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
Wolf-Dieter Dudenhausen
德 国

    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男,1940年生,德国籍,博士。原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中央总司司长,分管中央总司、研究机构与科学委员会司、欧洲与国际合作司、研究交通与航天司、信息通讯与新技术司。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杜登豪森博士积极推动中德科技合作,为构架德国对华科技合作战略做出重大贡献。1986年,为促进中德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中德信息技术领域科研机构、中小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促成设立中德电子与信息技术联络处,共为中德两国500多个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1998年,杜登豪森博士全面负责德国对华科技合作,积极推动实施的中德科技合作项目中,最重要的有中德联合建立软件技术研究所和移动通讯技术研究所,两个研究所所从事的研究都涉及IT领域的尖端研究。2004年,德国马普学会与中科院签署了协议,共同创立中德计算生物研究所。
    杜登豪森博士对华合作的态度和热情,深深地影响着整个德国科技界。他一贯支持中德合作,长期、不断地推动中德科技合作,使我国在项目、技术、设备和人才方面获利匪浅。

艾菲特·雅可布森
Evert Jacobsen
荷 兰    

    艾菲特·雅可布森,男,1947年生,荷兰籍,博士。雅可布森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植物科学家,现任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雅可布森教授十分重视中荷两国的农业科研项目的合作。他和同事启动了国际马铃薯基因组测序项目,并邀请中国农科院作为第一国际合作伙伴。该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国马铃薯分子遗传和育种研究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他成功地策划了中荷战略联盟项目(973计划),该项目共吸引400万欧元的资金建立了双边基础性高科技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共同开展合作研究。他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通过2n配子技术交流和开发,使我国专家快速掌握这一先进、高效的育种技术,成功培育了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中大1号"。他还积极从荷方申请项目,目前已经在中国投入200万欧元建立实验室,现拥有各种仪器100多台件,总价值1500多万元。该实验室承担了20多个863和973项目。
    雅可布森教授是荷兰接受中国学生最早和培养学生最多的教授之一,已毕业的博士9名,在读的15名。他非常热爱中国,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与我国在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蒲 慕 明
Mu ming Poo
美 国

    蒲慕明,男,1948年生,美国籍,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讲座教授、神经生物学部主任。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从事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有卓越的贡献。1999年11月27日成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第一位外籍所长。
    蒲慕明教授为中国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基础科学研究所, 他坚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本土性,激励和推动全所科研人员瞄准科学重要问题,为提高中国神经科学在国际中的学术地位做出应有的贡献。至2005年8月神经所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原创性研究论文22篇。现研究所共有14位研究组组长,其中5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4人获得创新研究群体资助,9人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研究所成立5年以来,共有33位研究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
    在蒲慕明所长“以人为本,制度化管理,发扬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与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神经所已经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内维尔·阿格纽
Neville Agnew
美 国

    内维尔·阿格纽,男,1938年生,美国籍,博士。是美国盖蒂保护所从事文物保护的首席项目科学家。
    阿格纽先生是最早参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专家之一,先后在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开展了大量保护研究工作。1997年分别与国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签订了联合起草制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莫高窟第85窟保护研究”两个项目的合作协议,解决了长期困扰莫高窟壁画保护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亲自参与并领导的“莫高窟第85窟保护研究”项目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阿格纽先生注重对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促成了由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盖蒂保护研究所联合培养壁画保护研究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项目。
    阿格纽先生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多次撰文宣传中国文化和丝绸之路文明,使更多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和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年间,他先后在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开展了大量保护研究工作。他将世界上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介绍到中国,并注重将这些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应用到具体的保护项目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戴伟
David G.Evans
英 国

    戴伟,男,1958年生,英国籍,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1996年9月开始与北京化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戴伟教授开辟了层状及插层结构材料创制方面的新型研究领域。在他的帮助下,我国科研人员在“超分子结构功能材料的插层组装”、“新型催化剂材料及环境友好催化”、“先进光电磁材料化学”、“微型反应器及限域合成化学”、“无机-生物(医药)材料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戴伟教授的具体领导和参与下,该5项成果已成功实现了转化,并进入大规模工业生产阶段。截止2004年8月,累计生产1.5万吨,新增产值逾3亿元。
    自2000年以来,戴伟教授多次邀请世界知名专家来华讲学,还将与法国Blaise Pascal大学的合作纳入了中法政府间环境友好先进技术开发计划。在他的努力下,使北京化工大学现代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唯一进入欧盟第六框架(FP6)卓越中心网络(纳米结构与功能材料)的实验室。
    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促进北京化工大学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1项(已公开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3项(已获授权15项、公开19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有关超分子插层结构功能材料等方向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