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师昌绪院士

 

  师昌绪,男,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同时积极参与争取回国斗争,1955年回国后,在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来,师昌绪院士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战机发动机急需高性能的高温合金叶片,他率队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在金属凝固理论方面发展了低偏析合金技术,通过有效控制微量元素以降低合金凝固偏析。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他的指导下,正研发应用于各类飞机发动机和大型燃气轮机定向、单晶等系列高温合金和复杂型腔的铸造技术。他还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解决了当时我国工业所需。
  师昌绪院士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领导建立了全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为我国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数据。他大力提倡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促进了我国材料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他推动了我国材料疲劳与断裂、非晶纳米晶等学科的发展;他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镁合金,倡导并参与我国高强碳纤维的研发与应用。
  师昌绪院士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制定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开创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动咨询模式;建言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立项实施。他还十分重视学会和出版工作,创建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创办或主编了《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金属学报》(中英文)等5个高水平刊物。
  师昌绪院士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1998年获得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由于他在高温合金的成就和材料界的领导地位,美国矿物、冶金与材料学会(TMS)授予他荣誉会员。
  师昌绪院士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在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中,多人已成为材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王振义院士

 

  王振义,男,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白血病类型,其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传统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会加剧出血,导致早期死亡。王振义院士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证实。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在有效缓解治疗APL的基础上,王振义院士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为此,国际血液学界特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在临床治疗获得成功的同时,王振义院士又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疗”方法。维甲酸的应用开拓了人类治疗肿瘤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上海方案”是诱导分化学说的具体体现,是靶向治疗的成功范例。
  1988年,王振义院士在《Blood》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迄今已被广泛他引1700多次,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1994年,王振义院士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此外,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等。
  王振义院士医德高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至今仍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 邮编:100862 | 地理位置图 |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2684